专家团队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家团队

段颖博士

段颖博士


  

  段    颖 (DUAN Ying),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研究员。

  个人资料

  通讯地址:中国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邮编:510275

  电子邮件:duanying1115@sina.com

  研究兴趣

  东南亚社会与文化、海外华人研究、侨乡社会、全球化、跨国现象、族群研究

  教育

  2009.8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

  2004.7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

  2002.8    结业于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影视人类学暑期研讨班

  2001.7    毕业于云南大学人类学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开设课程

  文化人类学理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宗教与文化(本科生)

  全球化与文化(本科生);全球化与人类学(研究生)

  海外华人社会与文化(本科生);海外华人研究(研究生)

  东南亚社会与文化(本科生);东南亚研究(研究生)

  饮食、文化与生态(研究生)

  社会工作及职务

  2010—今     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协会会员

  2008—今     中国海交史研究会会员

  2002—今     香港人类学协会会员

  1998—今     中国当代青年书画家协会会员

  

  学术活动情况:

  1. 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2):“胞波情谊”与中缅关系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2010):全球化/地方化:跨国网络中的云南华人

  中国博士后基金(2010):全球变迁中的东南亚华人认同

  中山大学环南中国海研究院项目(2011):跨国网络与粤东侨乡

  中山大学环南中国海研究院项目(2013):转型时代的中缅关系研究

  中山大学文科青年教师培育项目(2011)

  中山大学青年教师起步计划(2010)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广东侨务理论研究基地招标课题(2012-2013)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广东侨务理论研究基地招标课题(2014-2015)

  

  2. 学术出版

  专  著

  2012  《泰国北部的云南人——族群形成、文化适应与历史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编  著

  2012  《侨乡·宗族·围龙屋——梅州南口侨乡村的田野考察》(与周大鸣教授合编),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译  著

  2012  《迁徙、家乡与认同》(陈志明著,段颖、巫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期刊论文

  2016 “区域网络、族群关系与交往规范——基于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田野经验的讨论”,刊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2015a  “Under the Buddha's Shadow: Buddhism and the Chinese in Myanmar”, in Tan Chee-Beng ed. After Migration and Religious Affiliation: Religions, Chinese Identities and Transnational Networks. London: World Scientific.

  2015b  Review of Guangdong and Chinese Diaspora: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Qiaoxiang, by Yow Cheun Ho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256 pp., in Asian Ethnicity 2015(1).

  2015c “喧嚣的世界与忧郁的缅甸”,刊于《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5年5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网与共识网转载。

  2014a “人类学视野下的华人社会、公益慈善与文化认同”,刊于朱健刚主编《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报告2013》,页210-22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b “社会变迁中的跨国网络与粤东侨乡——以梅县南口侨乡村为例”,刊于《华人研究国际学报》,第六卷第一期,页19-40。

  2014c “华文教育、地方化与族群认同——以缅甸曼德勒为例”,刊于麻国庆主编《山海之间——从华南到东南亚》,页458—47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d “转型时代的跨国网络与粤东侨乡——以广东梅州南口侨乡村为例”,刊于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广东基地编《华侨华人与广东发展》,页230-247,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3a  “Diaspora:概念演变与理论解析”,刊于《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

  2013b   “跨国网络、公益传统与侨乡社会——以梅州松口德村为例”, 刊于《中山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2013c  “全球流动:跨国、寓居与华人认同”,《世界侨情报告2012-2013》,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3d “迁徙、饮食方式与民族学文化圈”,刊于林开忠主编《滋味的流转——迁徙与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页51-78,台北:财团法人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

  2012a “城市化抑或华人化——曼德勒华人移民、经济发展与族群关系之研究”,刊于《南洋问题研究》,2012年第3期,页67—75。

  2012b “现代世界中的泰国佛教——一个人类学的视野”,刊于《东南亚研究》,2012年第6期,页99—105。

  2012c “迁徙、饮食方式与民族学文化圈—— 缅甸华人饮食文化的地域性再生产”,刊于《中国饮食文化》第八卷第二期。

  2012  (合著)“公共人类学:21世纪人类学发展的新趋势”,刊于《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页35-45。

  2011a  “The Chinese Foodways in Mandalay: Ethnic Interaction, Localization and Identity”, In Tan, Chee-Beng ed., Chinese Food and Foodways in Southeast Asia and Beyond, pp. 141-155. Singapore: SNU Press.

  2011b “后现代·东方主义·民族志写作———从Louisa Schein《少数民族准则》谈起”,刊于《西北民族研究》第70期第3卷,页149-156。

  2011c “迁徙、饮食方式与民族学文化圈—— 缅甸华人饮食文化的地域性与再生产”,刊于《第十二届中华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

  2011d Book Review of Renunciation and Power: The Quest for Sainthood in Contemporary Burma. By Guillaume ROZENBERG, translated by Jessica Hacket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Southeast Asia Studies. 2010). In Asian Anthropology, Vol. 10.

  2011e “谁的古镇?谁的侨乡?——腾冲和顺旅游开发与社会发展的个案研究”,刊于杨慧主编《旅游·少数民族与多元文化》,页161-179。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9a  “对Cultural Citizenship的理解与汉文翻译”,刊于《西北民族研究》,总第62期,页103-106.

  2009b  “华文教育、地方化与族群认同——以曼德勒为例”,刊于钱江、纪宗安主编《世界华侨华人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8a  “Kuomintang Soldiers and Their Descendants in Northern Thailand: An Ethnographic Study”.  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 Vol. 4(2): 238-257.

  2008b  “Foodways, Identity and Ethnic Interaction: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Dietary in Mandalay”, In Chang Y. H. May ed., Collection of The 10th Symposium on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pp. 181-198. Taipei: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2007 “异域·孤军·华人族群——泰国北部原国民党军队及其后裔的社会变迁与认同建构”,刊于刘宏主编《海洋亚洲与华人世界之互动》,页150-172。新加坡:华裔馆。

  2006a  “边陲侨乡的历史、记忆与象征——云南腾冲和顺宗族、社会变迁的个案研究”,刊于陈志明、丁毓玲、王连茂主编《跨国网络与华南侨乡》,页77-112。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

  2006b “Review of Monique Skidmore ed. Burma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In Asian Anthropology, Vol. 4: 175-179.

  2001  “权力边缘的曼春满——旅游作为现代化与意识形态的个案研究”(第一作者),刊于杨慧、陈志明、张展鸿主编《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页96-115。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0  “文化人类学的哲学内涵、 经验与理性”(第一作者),刊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22卷第5期,页13-16;139。

  自2004年起已在香港《文汇报》发表文章数十篇。

  

  3. 学术会议

  1999年9月赴云南参加“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1年11月赴云南参加当代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研讨会,并发表论文“知识话语·文化自觉·人类学本土化——以文化比较为中心的一些思考”;

  2003年12月赴台湾参加台湾文化研讨会;

  2004年2月赴泉州参加“侨乡与海外华人”国际研讨会,并宣读论文“边陲侨乡的历史、记忆与象征——云南腾冲和顺宗族、社会变迁的个案研究”;

  2004年2月12日应香港城市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之邀作“异域·孤军·华人族群——泰国北部华人社会变迁”的演讲;

  2004年11月赴美国旧金山参加美国人类学年会东亚分会,并宣读论文“从孤军到华人族群——泰北云南华人族群认同的民族志研究”(英文);

  2005年6月赴澳洲宾迪哥参加澳洲华人研究协会第九届双年会,并宣读论文“在变化之跨国语境中创建多重认同——泰国北部云南人族群特性与历史变迁的人类学研究”(英文);

  2005年8月赴新加坡参加第三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合作会议“海洋亚洲与海外华人(1405—2005)”,并宣读论文“地方化中的整合与涵化——泰国北部华人社区的个案研究”;

  2007年11月赴马来西亚槟城参加第十届中华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宣读论文“饮食方式、认同与族群互动——曼德勒华人饮食的个案研究”(英文);

  2007年12月赴西双版纳参加“旅游、少数民族与多元文化”国际研讨会,并宣读论文“谁的古镇?谁的侨乡?——云南腾冲和顺旅游开发与社会发展的个案研究”;

  2009年2月赴广州参加人类学关键词研讨会,并宣读论文“Cultural Citizenship的理解与中文翻译”;

  2009年4月赴台湾参加台湾东南亚区域研究年会,并宣读论文“曼德勒华人——族群、文化政治与身份认同”;

  2009年5月赴广州参加第四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会议,并宣读论文“华文教育、地方化与族群认同——以曼德勒为例”;

  2009年7月赴台湾参加美国人类学会东亚分会暨台湾人类学与民族学年会,并发表论文“缅甸华人——族群与公民归属”(英文);

  2009年9月赴上海参加复旦大学通业青年讲坛,并发表“Diaspora与海外华人研究初探”之演讲;

  2009年9月赴上海参加上海大学文学院族群研究中心举办之“族群性、少数民族与上海”学术座谈会,并发表“东南亚华人族群认同的建构与变迁”之演讲。

  2010年5月赴新加坡参加第七届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协会年会,并发表论文“历史记忆、政治想象与生存心态——以曼德勒华人为例”;

  2011年9月赴英国参加第四届当代中国研究国际论坛,并发表论文“Being Chinese in Burma: Ethnicity and Cultural Citizenship”;

  2011年11月赴马来西亚参加第二届亚洲华人文化与文学国际研讨会,并发表论文“海外华人、侨乡与围龙屋”;

  2011年11月赴日本参加第十二届中华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迁徙、饮食方式与民族学文化圈—— 缅甸华人饮食文化的地域性与再生产”。

  2012年6月赴兰州参加区域、民族与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跨国网络与粤东侨乡——以梅州松口D村为例”;

  2012年6月于广州参加移民与族群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城市化抑或华人化——曼德勒华人移民、经济发展与族群关系之研究”;

  2013年5月于云浮参加“宗教、慈善与地方社会”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网络世界的佛教、慈善与公民社会”;

  2013年11月赴昆明参加第十三届中华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原真性、去地域化与在地化——沙县小吃的文化建构与再生产”;

  2014年5月赴梅州参加“变迁中的客家社会与文化”研讨会,并发表论文“区域网络、流动与乡村变迁——再思客家发展的动力与精神”;

  2014年7月赴巴拿马参加世界海外华人协会区域会议,并发表论文“Transnational Network and Hakka Emigrant Village: A Case study of Qiaoxiangcun, Mei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2014年12月赴珠海参加“海上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山水之间——人类学视野下的区域、国家与社会”;

  2015年3月赴广西南宁参加“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社会网络、族群互动与交往规范——来自东南亚的经验”;

  2015年5月赴韩国首尔参加ISSCO区域会议,并发表论文“边境贸易、跨国流动与灵活公民身份——来自边境地区缅甸华人的个案研究”;

  2015年6月赴南京参加“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志与田野工作”工作坊,并发表论文“山水之间:多点民族志与跨疆界人类学”;

  2015年9月赴昆明参加第十四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并发表论文“山水之间:区域网络、族群关系与交往规范”;

  2015年10月赴厦门参加第六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会议,并发表论文“华文教育、文化交流与公共外交——以曼德勒华校为例”;

  2015年12月赴广州参加“多元族群与文化视野下的中华饮食”学术工作坊,并发表论文“迁徙、适应与变迁——以缅甸华人饮食文化为例”;

  2015年12月赴东莞虎门参加第三届“族群与城市化”学术工作坊,并发表论文“城市景观、新移民与缅甸关系——以曼德勒城市发展为例”。

  2016年3月赴昆明,于云南大学西南边疆与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举办讲座“山水之间——人类学视野下的区域、国家与社会”;

  2016年5月赴台湾,于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举办讲座“跨国网络、公益传统与侨乡社会”、“区域网络、流动与乡村变迁”;

  2016年7月赴温哥华参加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年会,并发表论文“再思‘胞波情谊’——缅甸华人、新移民与中国崛起”;

  2016年8月赴江门参加侨乡研究工作坊,并发表论文“地方与区域视野下的侨乡社会治理与文化变迁”。 

  4. 田野经验

  1999年7月至8月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橄榔坝曼春满村进行旅游与社会变迁的田野调查;

  2000年7月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橄榔坝曼春满村进行旅游与社会变迁的跟踪调查;

  2000年8月赴云南省石林县月湖村进行彝族火把节宗教仪式的田野调查;

  2000年9月-10月赴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参与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和顺课题组的研究,并进行汉族宗族发展与变迁的田野调查,后在此基础上完成学士论文的撰写;

  2001年1月-2月赴泰国清迈省差巴干县热水塘新村进行华人社区与族群认同的田野调查(爱荷华州立大学、云南大学、清迈大学合作项目);

  2001年7月-8月赴泰国清迈省差巴干县热水塘新村进行华人社区与族群认同的跟踪调查(爱荷华州立大学、云南大学、清迈大学合作项目);

  2001年11月赴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建水市进行元阳哈尼族文化生态村建设和建水古城文化遗产保护的考察;

  2002年8月赴云南省石林县月湖村进行彝族文化生态村课题研究;

  2002年12月赴泰国清迈省差巴干县热水塘新村进行华人社区与族群认同的跟踪调查;

  2003年6月至8月赴泰国清迈省差巴干县热水塘新村进行华人社区的调查;

  2005年7月赴缅甸曼德勒、腊戌进行华人文化公民身份的初期调查;

  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赴缅甸进行博士论文田野调查;

  2010年7月至8月、2011年2月赴广东省梅州市南口镇侨乡村进行跨国网络与侨乡社会之田野调查;

  2011年7月至8月赴广东省梅州市松口镇大力村进行海外华人与侨乡社会之田野调查;

  2012年5月赴印尼雅加达进行跨国网络与印尼华人经济之田野调查;

  2013年1月赴缅甸曼德勒进行中缅关系之田野调查;

  2013年7月赴广东梅州大埔百侯进行客家区域网络与社会转型之田野调查;

  2013年8月赴毛里求斯进行华人社团的田野调查;

  2014年1月赴泰国清迈省差巴干县热水塘新村进行华人社区的跟踪调查;

  2014年2月赴缅甸曼德勒进行中缅关系之田野调查;

  2014年7月赴云南瑞丽银井傣寨进行跨境关系的田野调查;

  2016年3月、4月赴缅甸曼德勒、密支那进行中缅关系之田野调查;

  2016年5月赴台湾高雄进行客家社区营造之田野考察;

  2016年7月赴贵州荔波进行布依族文化与生态的田野调查;

  2016年8月赴云南芒市、瑞丽进行德昂族跨境流动的初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