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研究概述

孙九霞:“旅游与哲学”专栏论文组稿说明

  孙九霞,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组织“旅游与哲学”这一专栏的初衷在于:一方面,中国当下旅游研究在走向“科学”的同时也开始走向固化和枯燥,无法凸显旅游学术研究的张力,无法创造深度探讨的空间,因而担心中国旅游研究的学术思想日趋细碎和枯竭;另一方面,如果能为国内一部分执着于思考旅游研究中的哲学问题的学者提供一个平台,将对打破上述隐隐出现的困局具有重要作用。我跟《旅游学刊》编辑部沟通了这些想法,编辑部非常支持,提出可以组织几篇主题相对集中的稿件,作为专栏刊发,以推动旅游学术思想的发展。在此共识下,我邀请了几位撰稿人,他们欣然应允。经过匿名评审,下述四篇被纳入专栏刊发。文章分别从哲学与科学、现象学、知识论、概念研究等视角,展开了对旅游哲学的探讨。

  《科学与哲学:旅游研究中的两种不同路径》(谢彦君,孙佼佼):我国的旅游研究已经开始摆脱20 世纪80 年代之后的单一经济管理视角,正试图建立起一个以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为核心,包容科学与哲学知识,并同时体现知识类型上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兼顾的旅游知识体系。从历史上看,人类知识的积累过程经历了哲学与科学的同源分流过程,最终在当今的知识界形成了知识来源的两种不同路径:哲学路径和科学路径。旅游学研究应该是哲学与科学两个路径的贯通与融合。西方哲学主流中的理性主义思想一方面为现代科学带来了客观化的知识形态,促进了包括旅游研究在内的社会科学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固化的知识形式和知识成果也具有侵蚀人类谋变、应变智慧的风险。论文强调东方哲学具有某种既兼顾“常”的哲学又注重“变”的哲学的超越品质,能够直抵问题的核心。其所运用的东西方哲学比较视角,隐含了向中国哲学的回归并发掘其当代价值的情怀,也有望使中国旅游学术研究对旅游知识体系做出历史和世界意义的贡献。

  《理解旅游哲学:基于融合创新路径》(赖坤):随着旅游研究的广泛开展,旅游知识数量不断累积,加上旅游研究外部因素的不断改变,学术界对旅游研究的反思也日益活跃。这种反思实际上就是一种哲学活动,推动了“旅游哲学”或者说从哲学角度开展旅游研究兴趣的出现。尽管如此,旅游哲学本身到底是什么却仍然存在疑问。文章认识到了该问题,并从演绎、归纳和融合的不同视角给出了三种答案,最后提出了广义和狭义旅游哲学两种较为独到的见解。与此同时,研究者还提出了一些值得学术界进一步探讨的研究议题,主要涉及哲学本身的诸多困惑。显然,对旅游哲学实质的探索对旅游研究的向前发展是有益的,但这种探索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该研究最大的价值并不在于给出了具体的答案,更多在于确定了此种探索的必要性。

  《现象学体验学说及其对旅游体验研究的启示》(张骁鸣):现象学被看做是20 世纪的一场思想运动,它对实存主义、诠释学、结构主义乃至后结构主义等人文社会思潮的出现和发展都曾经起到很关键的作用。Erik Cohen 的旅游体验现象学是最早被明确引入到旅游研究当中的哲学分支之一。不过,由于现象学本身之复杂、之困难,使得旅游研究者在应用时往往不那么得心应手。原因有三:第一,现象学体系庞杂、思想资源丰富,很容易让人陷入概念之网和辞藻之海;第二,现象学内部也有着存在差异和分歧的分支,采用不同的现象学思想资源做出的旅游研究,有时很难产生积极的学术对话;第三,用“六经注我”的态度去简单借用现象学理论,往往出现误用和滥用。因此,要让现象学在旅游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就需要做一些澄清工作,先鼓励旅游研究者一起来认真学习、掌握、参透现象学,然后再去做具体研究。该文就是相关澄清工作的一次尝试。

  《知识论视角审视下的旅游管理研究命题》(李军):当前旅游研究的两大主要范式是实证主义和建构主义。这两种范式长期以来的争辩构成了旅游哲学的一个重要议题,但两者都无法以自身视角来说服对方。原因主要在于两种范式都具有非常复杂的多学科或跨学科的介入,学科概念和理论命题系统背后的本体论和价值论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从知识论视角来评价包括这两种主义在内的各种范式之下的旅游研究,应该是比较可行和可靠的。该文可能是第一篇从知识论视角来评估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旅游哲学论文。文章以柏拉图《泰安泰德篇》的知识定义及其现当代哲学对其的修正和发展为评估基础,以一个实证主义的经典命题为例,引入了一种分析哲学的思路,对这个经典命题就知识定义、知识分类学、知识的可靠性原理和知识的真理性条件分别进行了抽丝剥茧式的评估,呈现和评判了实证主义的知识论意义,指出了现有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主要缺陷。

  四篇论文展现着知识的光芒、思想的深度、反思的力度、情怀的魅力。虽视角不一、切入点不同,但已形成如下共识:旅游问题既可以在哲学层面也可以在科学层面予以解答。有着丰厚知识储备的谢彦君老师以及中山大学的赖坤、张骁鸣、李军等几位青年学者,常年关注旅游学科的发展和走向问题,深究“旅游是什么?旅游研究走向何方?旅游研究者应贡献什么?”等命题,因而不惜穷尽精力,踏入哲学的浩繁深奥领地,旨在引领旅游学术思想的升华。2015 12 月初在广州举行的“旅游学术创新与一级学科创建系列研讨会”专门召开了“哲学与旅游学科基础理论研讨会”,参会者除了本期的几位作者外,还有曹诗图、孙云龙、李九全、郭文、叶超、朱运海、马凌、叶圣涛、刘录护、赵刘、施国新等学者,该分会场因大家的全力参与而营造成了最有热度和粘性的学术对话空间。这也宣告了哲学命题在旅游学术界特别是在一群青年学者中已经获得它扎根的土壤。希望“旅游与哲学”乃至“旅游哲学”领域能不断出现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以一种多元对话的开放姿态迎接旅游研究的新未来。

  来源】旅游学刊,2016,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