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大鸣.从乡村宗族到城市宗族——当代宗族研究的新进展[J].思想战线,2016,02:1-7.
[2]周大鸣,黄锋.民间信仰与村庄边界——以广东潮州凤凰村为中心的研究[J].民俗研究,2016,02:67-73+159.
[3]周大鸣,田絮崖.“二元社区”与都市居住空间[J].山东社会科学,2016,01:90-95.
[4]周大鸣,李陶红.中国都市人类学研究三十年反思[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59-67.
[5]徐新建,彭兆荣,周大鸣,安介生,王怀民.黄土文明与地方发展——文化遗产保护的介休范例[J].民族艺术,2015,05:112-118.
[6]周大鸣,李陶红.侗寨水资源与当地文化——以湖南通道独坡乡上岩坪寨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5,04:51-58.
[7]周大鸣,余成普.迁移与立足:经营型移民创业历程的个案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4:70-75.
[8]周大鸣,廖子宜.烧蛋:对于一种湘西边城民间医疗习俗的探究[J].民俗研究,2015,04:134-140.
[9]周大鸣,廖子怡.变迁中的个人与社会关系——以辽宁鞍钢职工家庭住房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5,07:34-38.
[10]周大鸣,李陶红.侗寨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南通道独坡乡上岩坪寨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5,03:44-50.
[11]周大鸣,田絮崖.中国家族企业与家族文化[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98-103.
[12]周大鸣,郭永平,王真真.黄土文明·介休范例——中国人类学的学术自觉与文化自觉[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2-8.
[13]周大鸣,丁宏,田敏,陈志明,张小军,范可,陈华文.对话:中国人类学的推手[J].民族论坛,2015,04:103-113.
[14]周大鸣,李陶红.侗寨生态与水资源的传统利用模式——以湖南通道独坡乡上岩坪寨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5,02:50-58.
[15]周大鸣,詹虚致.“灾变”后的都市化——“5·12”地震灾后重建研究之一[J].民族学刊,2015,02:26-33+95-98.
[16]周大鸣.中国人类学发展的推手——读《徐杰舜学术年谱》有感[J].广西民族研究,2015,01:167-168.
[17]周大鸣.总结学科经验,提高教学质量[J].西北民族研究,2015,01:44-46.
[18]周大鸣,詹虚致.人类学区域研究的脉络与反思[J].民族研究,2015,01:36-46+124.
[19]周大鸣.庙、社结合与中国乡村社会整合[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19-25.
[20]周大鸣,杨小柳.从农民工到城市新移民:一个概念、一种思路[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144-154.
[21]周大鸣,郭永平.谱系追溯与方法反思——以“内卷化”为考察对象[J].世界民族,2014,02:9-15.
[22]周大鸣,杨小柳.浅层融入与深度区隔:广州韩国人的文化适应[J].民族研究,2014,02:51-60+124.
[23]周大鸣.人类学与民族旅游:中国的实践[J].旅游学刊,2014,02:103-109.
[24]周大鸣,田絮崖.宗族组织与企业管理的文化自觉[J].青海民族研究,2014,01:1-6.
[25]周大鸣.祭祀圈理论与思考——关于中国乡村研究范式的讨论[J].青海民族研究,2013,04:3-10.
[26]周大鸣,詹虚致.祭祀圈与村落共同体——以潮州所城为中心的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80-88.
[27]周大鸣,田絮崖.“台干”的文化调适与群体认同研究——以珠三角地区的“台干”为例[J].南方人口,2013,04:8-16.
[28]周大鸣,龙晔生.侗族研究的新视野——周大鸣三省坡访谈录[J].民族论坛,2013,08:5-11.
[29]田广,周大鸣.中国需要工商人类学[J].民族论坛,2013,06:5-8+12.
[30]周大鸣.都市化中的文化转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97-102.
[31]周大鸣,田洁.经营型移民的社会流动——以东莞虎门智升学校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4-11.
[32]周大鸣,李静玮.地方社会孕育的习俗传说——以明清湘潭食槟榔起源故事为例[J].民俗研究,2013,02:69-78.
[33]周大鸣.学科恢复以来的人类学研究——基于对中大人类学系博士论文的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13,01:25-34.
[34]周大鸣,郭永平.性别、权力与身份建构——以大寨“铁姑娘”为考察对象[J].青海民族研究,2013,01:5-10.
[35]周大鸣.文化转型:冲突、共存与整合的意义世界[J].民族论坛,2012,22:6-9.
[36]林香,周大鸣.农村劳动力的输出与转型——基于湖南攸县渌田镇五星村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6:78-82.
[37]周大鸣.树立文化多元理念,避免民族旅游中的同质化倾向[J].旅游学刊,2012,11:16-17.
[38]周大鸣.社会建设视野中的城市社区治理和多民族参与[J].思想战线,2012,05:11-17.
[39]周大鸣,石伟.旅游情境中的乡土“陌生人社会”——基于桂林灵渠旅游的田野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56-62.
[40]周大鸣.文化多元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他者认同[J].学术研究,2012,06:33-37+159+1.
[41]周大鸣,段颖.公共人类学:21世纪人类学发展的新趋势[J].民族研究,2012,03:35-45+108.
[42]周大鸣.柏林中国移民调查与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10-16.
[43]周大鸣,刘家佶.城市记忆与文化遗产——工业遗产保护下的中国工人村[J].青海民族研究,2012,02:1-5.
[44]周大鸣,夏少琼.国外灾难研究百年:十大转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6-11.
[45]周如南,周大鸣.情境中性的社会网络与艾滋病风险——凉山地区通过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风险研究[J].开放时代,2012,02:145-158.
[46]周大鸣,黄平芳.梅州地区惭愧祖师的神格形态——以阴那山为中心的考察[J].文化遗产,2012,01:70-77+158.
[47]周大鸣.关于人类学学科定位的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79-83.
[48]周大鸣.中国民俗学研究梳理下的思考[J].民俗研究,2011,04:48-54.
[49]周大鸣.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意义与教学实践[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45-48.
[50]周大鸣,李静玮.成瘾消费品的多重身份——以湖南湘潭槟榔为例[J].民俗研究,2011,03:232-246.
[51]周大鸣.中国文化精神的人类学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1,03:1-6.
[52]周大鸣,秦红增.桂林漓江流域综合治理的社会影响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3:1-10.
[53]周大鸣,詹虚致.亚运志愿服务文化遗产建设与人的素质发展[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01:3-7.
[54]周大鸣,石伟.遗产旅游与乡土社会——关于灵渠文化遗产的旅游人类学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72-78.
[55]周大鸣,刘玉萍.社会关系网络与农民工投资型输出——以佛山“攸县人”挖机经济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42-48.
[56]周大鸣.论文明转型及其未来方向[J].人民论坛,2010,35:11-12.
[57]庄孔韶,王晓义,郝苏民,余粮才,周大鸣,纳日碧力戈,邵京.民族学中国学派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38-48+195.
[58]周大鸣.告别乡土社会——广东农村改革开放30年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4:18-27.
[59]周大鸣,姬广绪.回流的主位视角:企业农民工流动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74-78.
[60]周大鸣,孙箫韵.农民工“转工”研究——企业农民工流动研究之二[J].思想战线,2010,01:28-34.
[61]周大鸣,程麓晓.农民工的职业分化与子女教育——以湖南攸县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30-37+157.
[62]周大鸣,吴宁.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69-81.
[63]周大鸣,周博.“镇中村”的特点及问题——以广东潮州凤凰村为例[J].求索,2009,10:69-71.
[64]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的学术关怀[J].西北民族研究,2009,03:9-15.
[65]吕俊彪,周大鸣.实践、权力与文化的多样性阐释——人类学的后现代主义转向反思[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33-40.
[66]周大鸣.从“客家”到“畲族”——以赣南畲族为例看畲客关系[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9,00:1-6.
[67]周大鸣,吕俊彪.族群孤岛与族群边界——以广西临江古镇平话人为例[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9,00:7-13.
[68]周大鸣.关于中国族群研究的若干问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2-10.
[69]徐杰舜,周大鸣,何国强,张应强,刘志扬,杨小柳,孙锦育,吴桂清,高烈波.中国传统的多样性——人类学与中国传统漫谈[J].甘肃理论学刊,2008,05:71-80+163.
[70]周大鸣,杨小柳,揭英丽.中国志愿组织的典型个案研究——对广州市启智服务总队的考察[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3:26-29.
[71]周大鸣,潘争艳.宗族与村庙——粤西潭村石头庙与潘姓宗族[J].西北民族研究,2008,02:10-20.
[72]周大鸣,潘争艳.年例仪式与社会功能——以粤西电白县潭村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5-9.
[73]周大鸣,李翠玲.拾荒者与底层社会:都市新移民聚落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46-49.
[74]徐新建,王铭铭,周大鸣,徐杰舜,朱炳祥,王明珂,赵旭东,张建世,叶舒宪,兰林友,孙振玉,柏桦.人类学的中国话语——第六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圆桌会议纪实[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86-93.
[75]周大鸣,潘争艳.“年例”习俗与宗族认同——以粤西电白县潭村为中心的研究[J].文化遗产,2008,01:61-70.
[76]周大鸣,李翠玲.拾荒者的社区工作:都市新移民聚落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36-42.
[77]周大鸣.技术与社会网络资本——关于中国农村妇女社会网络资本的研究视角[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32-36.
[78]周大鸣,李翠玲.拾荒者的社区生活:都市新移民聚落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50-54.
[79]周大鸣,李翠玲.垃圾场上的空间政治——以广州兴丰垃圾场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31-36.
[80]周大鸣,杨小柳.珠江流域的族群与文化略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7:29-35.
[81]周大鸣,阙岳.民俗:人类学的视野——以甘肃临潭县端午龙神赛会为研究个案[J].民俗研究,2007,02:70-79.
[82]马雪莲,周大鸣.左宗棠的“善后”措施与马安良——兼论对西道堂的影响[J].西北民族研究,2007,02:139-146+153.
[83]周大鸣.“文化多元与当代世界”专题研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1.
[84]周大鸣.澳门的文化多元与和谐——与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讨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7-13+124.
[85]周大鸣,周建新.建筑散工的群体特征研究——中国东南沿海散工典型个案研究之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5:28-30.
[86]周建新,周大鸣.搬运工的群体特征研究——中国东南沿海散工典型个案研究之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4:24-27.
[87]周建新,周大鸣.保姆的群体特征研究——中国东南沿海散工典型个案研究之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3:10-16.
[88]周大鸣,李居宁.澳门回归后土生葡人的调适与族群认同[J].开放时代,2007,02:125-138.
[89]程森,周大鸣,袁东旭.浅谈组织培训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07,03:48-49.
[90]周大鸣.西部民族教育与发展——云南省维西县基础教育调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1:40-44.
[91]周大鸣,臧敏娜.散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人类学考察——以广西南宁、柳州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2:38-43.
[92]周大鸣,刘朝晖.制度性歧视与社会公正——以厦门农民工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1:5-14.
[93]周大鸣,秦红增.文化引导发展:以中国西部内源发展项目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29-33.
[94]周大鸣,刘志军.杭州市散工研究报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0:1-15.
[95]周大鸣.人类学的乡村视野主持者言[J].思想战线,2006,05:43.
[96]周大鸣,吕俊彪.资源博弈中的乡村秩序——以广西龙脊一个壮族村寨为例[J].思想战线,2006,05:44-51.
[97]周大鸣,周建新.“自由的都市边缘人”——东南沿海散工研究(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9:1-12.
[98]周大鸣,周建新.“自由的都市边缘人”——东南沿海散工研究(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8:8-17.
[99]张跃,周大鸣.黎族——海南岛上的原住民[J].今日民族,2006,05:25-29.
[100]周大鸣.社区发展与人文关怀[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75-81.
[101]周大鸣.迈向21世纪的中国人类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23-27.
[102]周大鸣,彭兆荣,林敏霞.人类学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五人谈[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51-57.
[103]周大鸣.农村劳务输出与打工经济──以江西省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1:5-11.
[104]周大鸣.动荡中的客家族群与族群意识——粤东地区潮客村落的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19-26+83.
[105]周大鸣.移民文化——一个假设?[J].江苏社会科学,2005,05:18-21.
[106]周大鸣.桃花源里可耕田?——从一个瑶寨看扶贫与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64-70+140-141.
[107]周大鸣.从水利内审谈风险审计的基本程序[J].内蒙古水利,2005,02:110-111.
[108]周大鸣.迈向人民的费孝通[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25.
[109]周大鸣,梅方权.综合农业现代化与湖南乡村都市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74-78.
[110]周大鸣,李树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5,04:86.
[111]周大鸣.应用人类学与中国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133-138+266.
[112]周大鸣,秦红增.中国文化精神论[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04:79-85.
[113]周大鸣,梅方权.中国乡村社会转型与村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基于14个村庄田野资料的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5:30-34.
[114]周大鸣,秦红增.城市农民工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04:1-9.
[115]周大鸣.湖南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几个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98-102.
[116]周大鸣.论城市多元文化的共生态[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17-20.
[117]王琛,周大鸣.试论城市少数民族的社会交往与族际交流——以深圳市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4,02:37-42.
[118]周大鸣.泛都市区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未来发展方向[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2-7.
[119]周大鸣.凤凰村的追踪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33-38.
[120]周大鸣,杨小柳.社会转型与中国乡村权力结构研究——传统文化、乡镇企业和乡政村治[J].思想战线,2004,01:107-113+138.
[121]周大鸣,刘华芹.农村的权力分化与整合——以招远市明村华村为例[J].学术论坛,2003,05:132-137.
[122]周大鸣,秦红增.参与发展:当代人类学对“他者”的关怀[J].民族研究,2003,05:44-50+108.
[123]周大鸣,梅方权.多重证据法与族源研究——以中国西南族群生物遗传多样性与区域文化研究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56-61+125.
[124]周大鸣.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周大鸣博士致蔡华教授的贺信[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106.
[125]周大鸣,秦红增.田野工作的情感——兼论毛泽东早期调查的田野价值[J].思想战线,2002,04:59-63+105.
[126]周大鸣,秦红增.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方式[J].民族研究,2002,04:30-36+107.
[127]周大鸣.农民企业家的文化社会学分析[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2:32-37.
[128]贾宗剑,付永贵,潘德京,刘泽寰,陈为民,林蒋海,陈荣祥,李安素,朱玉芳,周大鸣,徐安龙.云南澜沧拉祜族HLA-DRB1基因多态性研究[J].遗传,2002,02:131-136.
[129]贾宗剑,潘德京,付永贵,陈为民,刘泽寰,林蒋海,朱玉芳,陈荣祥,符志彦,周大鸣,徐安龙.云南纳西族HLA-DRB1基因多态性研究及其族源分析[J].遗传学报,2001,12:1107-1115.
[130]周大鸣,高崇.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研究——广州南景村50年的变迁[J].社会学研究,2001,04:99-108.
[131]周大鸣.中国民族考古学的形成与考古学的本土化[J].东南文化,2001,03:8-14.
[132]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13-25.
[133]周大鸣.汉民族研究的新里程——《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评价[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140.
[134]周大鸣.澳门人的来源与文化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2000,02:112-118.
[135]周大鸣.外来工与“二元社区”——珠江三角洲的考察[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107-112.
[136]徐杰舜,周大鸣.哈佛归来话人类学──人类学者访谈录之五[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27-34.
[137]周大鸣.中国农民工的流动──农民工输入地与输出地比较[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9,04:59-65.
[138]周大鸣,乔健.务实:21世纪人类学本土化的趋势──’99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9,04:1-3.
[139]周大鸣.雇佣廉价外来劳工与“原始积累”——珠江三角洲的考察[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3:58-62.
[140]周大鸣.凤凰村婚姻的变迁[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56-59.
[141]弗里德里克·巴斯,高崇,周大鸣,李远龙.族群与边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1:21-32.
[142]周大鸣.人口密集型乡村的经济发展之路─—以潮州归湖镇凤凰村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117-124.
[143]周大鸣.重访凤凰村[J].读书,1998,09:69-71.
[144]周大鸣.打牢基础提高素质学用结合──讲授“人类学概论”课程点滴体会[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02:134-137.
[145]周大鸣.未来的城市与都市人类学——都市人类学研究(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4:42-49.
[146]周大鸣.论深圳特区的乡村都市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7,06:102-113.
[147]周大鸣.城市文化职能论——都市人类学研究(中)[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32-36.
[148]周大鸣,孙九霞.史前人类的文化与生态──民族考古学的透视[J].南方文物,1997,03:48-52.
[149]周大鸣.澳门的族群[J].中国社会科学,1997,05:141-154.
[150]周大鸣.族群与文化论——都市人类学研究(上)[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2:23-30.
[151]周大鸣.二、三十年代广东民俗学、人类学史略[J].民俗研究,1997,01:95-97+108.
[152]周大鸣.西藏经济发展两题[J].民族研究,1997,01:57-64.
[153]周大鸣,张锋.凤凰村人口的变迁[J].社会学研究,1997,01:50-57.
[154]周大鸣.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J].广西民族研究,1996,04:83-86.
[155]周大鸣.藏北游牧部落与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J].西藏研究,1996,04:47-53.
[156]周大鸣,郭正林.论中国乡村都市化[J].社会科学战线,1996,05:100-108.
[157]周大鸣.“中国式”人类学与人类学的本土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3:30-35.
[158]周大鸣.略论江浙地区石室墓的几个问题[J].南方文物,1996,03:52-58.
[159]郭正林,周大鸣.外出务工与农民现代性的获得[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5:53-58.
[160]周大鸣,孙九霞.澳门人口与族群[J].南方人口,1996,03:45-48.
[161]郭正林,周大鸣,王金洪.广东省万丰村的社会发展——中国乡村都市化的一个案例分析[J].社会学研究,1996,04:75-81.
[162]郭正林,周大鸣.中国乡村都市化背后的政策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1995,04:230-238.
[163]周大鸣.鞭炮与习俗[J].民俗研究,1995,03:97-98.
[164]周大鸣.论珠江三角洲的乡村都市化[J].开放时代,1995,03:29-34.
[165]周大鸣.广州“外来散工”的调查与分析[J].社会学研究,1994,04:47-55.
[166]周大鸣.论都市边缘农村社区的都市化——广东都市化研究之一[J].社会学研究,1993,06:13-20.
[167]周大鸣,乔晓勤.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文化教育[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01:37-45.
[168]周大鸣.珠江三角洲外来劳动人口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2,05:71-79.
[169]周大鸣.中国人类学重建十年——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1992,02:137-145.
[170]周大鸣.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文化精神[J].学术研究,1992,02:12-16.
[171]周大鸣.论宁镇地区古代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J].南方文物,1992,01:30-35.
[172]周大鸣.珠江三角洲文化教育与现代性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1,06:57-67.
[173]周大鸣.都市人类学三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4:80-87.
[174]周大鸣.珠江三角洲的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J].社会学研究,1990,05:38-44.
[175]周大鸣.珠江三角洲人口移动探讨[J].社会科学战线,1990,02:148-152.
[176]周大鸣.从珠江三角洲的传播媒介看大众传播对社会安定的作用[J].开放时代,1990,01:39-41+27.
[177]周大鸣.广州都市文化辐射问题略论[J].东南文化,1989,Z1:234-237.
[178]周大鸣.东南亚旧石器时代文化述略[J].东南亚,1988,02:11-13+23.
[179]周大鸣.刮刀用途浅释[J].农业考古,1988,02:209-212.
[180]周大鸣.东南亚地区旧石器文化与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关系[J].东南文化,1988,01:1-6.
[181]周大鸣.商中期青铜容器分期初识[J].江汉考古,1987,01:48-56+104.
[182]周大鸣.浅议广州都市文化的特色[J].广州研究,1986,09:36-38.
[183]周大鸣.中国的早期民俗学研究活动及其成就[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1:132-144.
通讯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邮编:510275 电话: 020-84112828
中山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 SUN YAT-SEN UNIVERSITY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粤ICP备05008892号